M.jpeg

https://www.blurb.com/b/10431873-echoes-in-the-wind?ebook=742618

本文为李民伟新书「如风絮语」撰写,以上为购买链接,有大量他拍摄的图片,以及非常特别的文字。

记忆犹如毛玻璃,依稀有些轮廓

2020年6月11日早晨

我收到一条来自李民伟的短信,希望我能为他的新出版物写个前言。

1996年的一个下午

我在邱志杰家见到李民伟,那时他在为Parasite机构的事,找邱志杰而来,当时我也在,那个时间我经常会去邱的家,谈什么也记不清了。当然,也可能我记忆混乱,也许那是另外一年,但应该是1999年之前的事,介绍的时候,李民伟有些羞怯,我们握了手。

2011年香港

我和梁学彬策划了展览「平行世界」,再次和李民伟遇到,还是有些羞涩的感触,但却多了一份风霜。记得我们有谈到十几年前的那次相遇。

2017年成都

我邀请李民伟的作品参与到我和孙莉女士策划的「创造空间」,之前在香港的时候,李民伟送过我一本他的出版物,里面有一个作品非常打动我,可能是建筑师的原因,李民伟考虑城市规划、民生和日常生活,作品中的日常生活成就了折叠床,作为香港记忆的主体,但也总能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北京街头纳凉的人,折叠床或行军床,是夏日的上品。

2020年6月11日下午

因为Black lives matter的情况,一直关注事情进展的我,被纽约时报2017年的报道震惊到,以及联想到2017年末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Walker Art Center雕塑公园的事件,就大概知道整个人权运动的极端化,一直在寻找着突破口,奴隶贩子的雕像被推到河中,丘吉尔的雕像被涂鸦,传媒和现实之间的人,大概也处在这一困境之中。合法性和暴力手段,抗争和谈判,都在一起发生,社会运作的撕裂和普通人无法参与的现实,如海底潜流带着人走向深渊。如最近病毒蔓延中的隔离政策,如信息封锁或地区封锁的现实。地区中的人,日常生活中的人,是如何在没有工资,没有物资,甚至相互之间无法信任的情况下,活着。

再看李民伟文字中流露出的乡愁,对成长中香港80年代的怀念,90年代游学的经历。突然觉得这是李民伟对自己生而为人的温情流露,尤其是讲到孩子和猫,自然的,或安静的瞬间,特别在疫情中撕裂的世界,让思想有片刻的舒展。

这之后的时间,香港回归及其后来的事件,以及我们相遇的那些片段,应该会在他的这本出版物中能找到,一些图像,一些碎片。

你是否相信人间有真情?什么是存在与虚无,或存在与时间?人什么时候能一起分享亲人逝去的感伤,一些成长的小故事,或励志生活中的悲喜交集。你觉得现在的世界真实吗?你是否会有切肤之痛?你是否能描述自己生活中巨大的无力感?以及喘不过气来的压力?

也许,李民伟的出版物能给予你一些勇气、温情。

我和李民伟也不总是会遇到,在卡塞尔或威尼斯,还好因为2014年为巴塞尔香港工作的原因,我们总也会找些时间,和朋友们一起坐坐,吃一餐饭,聊几小时。

“哦,你也在这里吗?”——张爱玲


一句话道尽了我和李民伟共有的现在,希望你也在这里,我们会再次相遇,别忘记美好,别放弃描述她。


李振华写于2020年6月11日 柏林


*标题引自刘以鬯「酒徒」